新闻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信息
- 2013中国海外投资井喷年 投资不局限资源
- 录入时间: 2015/3/15
- 中企走出去的第二次浪潮
今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复苏乏力,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却迅猛增长,各类并购金额不断刷新纪录。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13年1-11月中国境内投资者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累计达802.4亿美元,较去年的625亿美元同比增长28.3%。其中,对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欧盟、东盟的投资分别实现685%、232.2%、109.3%、89.9%、35.3%的高速增长。2013年是中国对外投资持续增长的年头。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毫无疑问,中国对外投资迎来了黄金时期。
投资不再局限于资源
在过去十年,中企对外投资年平均增长都在30%左右。今年,国内外环境的变化都为中企海外投资提供了机遇。不少专家认为,中国对外投资的增长一方面是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机遇,中国强大的外汇储备能够支撑企业走出去。周世俭认为,“欧债危机给中国提供了20年来最好的投资机遇。”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已经有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而国内投资环境,尤其是制造业投资环境不是特别好,很多企业热衷到海外创业。同时人民币升值使中国企业出去投资的成本大大降低。
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对《环球时报》说,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制造业增长比较快,从上一年占投资总额的7.5%上升到今年的9.8%。过去几年我们通常是资源性投资增长比较大,而今年无论资源性投资,还是商贸和租赁、物流配送等所占投资份额都与去年相差不多。第二个特点,是对欧美的投资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一方面说明这些国家的投资环境确实是最好的,另一方面说明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的适应能力迅速上升。第三个特点是,过去在对外投资中,国有企业都占到50%以上,今年1-11月,中国民企对外投资首次超过了国企,达到50%以上。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中国的对外投资最初由国有企业带动,目的是获得能源、矿产和落后国家土地。但现在中国迎来第二波走出去浪潮,主要驱动原因则是品牌、技术和利润。加拿大RBC律师事务所和美国普衡律师事务所数据显示,2012-2013年,中国在北美能源、矿产投资虽仍活跃,但所占比例已开始下降,科技、房地产、食品等成投资新宠。
另以非洲为例,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呈现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公布的“2013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显示,中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投资比重最大的是制造业,份额超过总投资的30%,而并非西方媒体所鼓吹“中国掠夺非洲资源”的采矿业等。据悉,2009—2012年,中国企业对非洲制造业直接投资额合计达13.3亿美元,2012年底,在非洲制造业投资存量达34.3亿美元。不少分析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趋势,是因为中国民营、非国有上市公司在北美投资规模上升,它们更注重投资的回报率和平衡,而对获取海外资源的兴趣相对较小。
私营企业异军突起
在第二波对外投资潮中,私营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吉利买下沃尔沃,东风偏爱持股标致-雪铁龙,阿里巴巴准备在美国开公司,联想中意黑莓。从寻求资源的国有企业转向寻求市场和创新、勤俭持家的私营企业,这是一个积极迹象。
霍建国也认为,制造业投资的回报率往往比资源投资稳定,这个比例的增加有利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后劲,而民营上市企业对外投资的增长,同样有利于中国对外投资构成走向健康,带动国内产业结构提升。
此外,发达市场在中国对外投资中的比重大幅攀升。商务部数据称,2013年,中国内地对中国香港、东盟、欧盟、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日本七个主要经济体的投资占同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2%。美国荣鼎咨询公司认为,中国的对外投资以往收益并不理想,现在政府正鼓励企业在发达市场进行基础设施和其他资产投资。比如中国在英国投资泰晤士水务公司、希思罗机场以及核电站等项目。
要警惕三大风险
周世俭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2013年中国的对外投资其实比以前有很大的突破,而这些往往没有被中国媒体充分宣传。当初,中海油收购优尼科遭到美国强烈阻挠而失败的案子,在中国媒体报道很多。而今年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石油公司股权的事,却很少有媒体报道。还有今年双汇集团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公司,事先连中国商务部一些官员都觉得“有困难”,因为6年前,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时,中方以涉嫌垄断为由拒绝。中方担忧美国以同样理由拒绝双汇的收购,不过这件事情最终谈成,可见事实上现在美国非常欢迎中国投资。
总部设在香港的金杜律师事务所分析了中国对外投资面临的三个风险。一是政治因素和审批程序。三一集团关联公司放弃美国风电项目和五矿竞购澳洲矿业失败,都是因为外国政府以安全理由作梗。第二个主要障碍是税收和劳工问题。高税收正让澳大利亚失去对中国投资者的吸引力。三是法律和文化冲突。但总体而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正日益专业化,聘请了来自金融、法律、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专家为顾问。中国企业也更加注重组成联合体,即工业企业、建筑承包商和金融机构联手开展并购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