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信息
- 湖南日报:矿业秩序整治,跳出怪圈
- 录入时间: 2015/3/20
- 2011年5月,为解决湖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湖南省政府决定集中1年左右时间,由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牵头,在湖南省范围内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专项整治行动。
一年过去,5月22日至24日,记者先后来到湖南省常德澧县、桃源县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实地采访。
沅水桃源段78个砂石场减到15个,119条采砂船减到28条
5月23日,桃源县沅水河段,以前随处可见的采砂船已不见踪影,曾经遭受“疯狂掠夺”的汤汤沅水,恢复了昔日的美好与宁静。
沅水,是我省四大河流之一,横贯桃源县境,是桃源人民的“母亲河”。然而,非法采砂,屡禁不止,“母亲河”满目疮痍。如何建立河道砂石资源规范经营利用的长效机制?当地政府和国土部门一直在寻求解决之道。
去年3月开始,桃源县对河道准采区采矿权、配置砂石码头经营权“两权”捆绑拍卖,创新河道经营模式。
桃源县专门成立河道整治办,从15个县直有关单位抽调业务骨干。县整治办用2个月时间,深入到原有的80多个砂石场、100多条船、12个乡镇的50多个村,调查研究,在综合考量有利于河道堤防行洪和航道安全、城镇建设、旅游环境建设、建筑市场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后,对沅水99.5公里干流重新规划,确定了11个砂石准采区和15个配置砂石经营码头,并通过县、乡镇、村(居委会)上下数次协商,召开听证会广泛征求意见。
“两权”拍卖,桃源县走在湖南省前列。为此,制定了一系列处置方案,包括经营管理、船只处理、经营码头(场)处置、招标拍卖采矿权和经营权管理、河道整治后续管理等,为河道“两权”拍卖有序、稳妥、成功操作,提供了法规依据。
去年11月,11个准采区的采矿权和配置砂石码头的经营权捆绑拍卖成功,共获得拍卖资金1.07亿多元。
通过确权,河道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得以规范。
现在,沅水桃源段干流满河乱采滥挖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原来沿河78个无序经营的砂石场,变为15个规范经营砂石码头;119条采砂船缩减为28条有序开采的采砂船只,所有的采金船只也被全部取缔。
5月23日记者来到车湖垸乡的大旺采砂厂去年9月底大旺采砂厂由5个股东共同出资以944万元拍得第二标段2650米河段5年的采矿权和经营权
整治之初大股东刘大旺坦言心里有点不乐意以前经营的码头总资产有100多万元年收入50多万元
然而与以前的很多采砂船一样刘大旺的采砂船也是在河中就地筛选将鹅卵石随地遗弃在河道中直接选砂由此形成的尾堆严重影响行洪和船只安全
“上岸”后大旺采砂厂专门投资上千万元添置了大型机器完善了基础设施“两年半即可收回成本”刘大旺自信地表示他指着一堆高高的细砂石说这种砂石是由以前废弃在河道里的鹅卵石粉碎而成机器若满负荷运转一天能处理2000吨这种砂石仅这一项一年就能带来500多万元的收入
桃源县副县长张志红告诉记者,整治涉及的船主、砂石码头业主及相关从业人员上万人,必须做到公开透明。每一笔资金都要经得起查,每一项方案都要经过公示。
“从长远来看,百姓是受益的。”张志红说,以往流失的矿产资源费、税收等通过拍卖所得,进入县财政,全县人民均能受惠;另一方面,“母亲河”环境保护好了,投入几十亿元打造的桃花源景区、夷望溪景区在建好后,将促进旅游产业大发展,从而带动当地人就业、创收。
花垣锰矿硐与铅锌矿硐由1227个减少到200多个,锰矿山由31个采矿区整合为5个
花垣县锰与铅锌资源丰富,锰储量居全国第二,素有“东方锰都”之称。为解决多年无序开采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当地政府创新矿山整治秩序,矿业整合“花垣模式”受到国家安监总局的肯定。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依法推进”的原则,花垣县财政投入800余万元,对有编号、纳入整合的矿硐,按统一标准进行封堵、编号、建档;对无编号、未纳入整合的矿硐,一律永久关闭。
以整合方式整顿矿业秩序,操作难度并不小。
整合涉及利益格局调整,资产评估、股权分配是首要难题。花垣县国土局副局长李志坤说:“我们先后到山西、云南等地考察取经,但没有可照搬的经验,花垣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只能探索自己的模式。”
花垣县国土局引导企业采取兼并收购、“矿硐数+进尺”、“矿区保有储量”等方式,灵活确定股权比例,解决了整合的核心问题。
“矿硐数+进尺”,就是一个采区范围内,每个矿硐算一股,这一部分占50%左右股份;剩下的股份,按每个矿硐的进尺数多少来进行分配。铅锌矿多为“鸡窝矿”,数量多、秩序乱,在没有地质详勘的情况下,通过这种自创的资产评估方式确定股权,再采取股份合作进行整合,大大增强了操作性。
整合后的矿山,必须符合“一个矿区、一个采矿权证、一个法人主体、一套适合的开发利用方案”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生产、统一产品销售、统一财务核算、统一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
5月24日,记者来到民乐镇响水村锰矿区。4家锰矿,经自主协商,通过兼并收购,去年12月新成立钰沣锰业有限责任公司,保留了5个井口,永久性封闭了85个非法矿硐。今年3月初,该公司率先取得了自治州安监局颁发的《安全设施整改施工批复》。
而在猫儿乡老虎冲村的井官仁铅锌矿区,创造性地采取“5—4—1”的股权标准,即进尺股占50%、基本股占40%、执证法人股占10%,从而兼顾了采区13个矿硐10个业主的利益,达到了有效整合的目的。
在钰沣锰业公司的远程电子监控室,记者看到,由16个探头组成的矿山电子监控系统,对井下人员定位、矿石开采和流向、地质裂缝变化等情况,实施全天候远程监控。总经理张烨说,整合之后,开采秩序明显规范,井下作业安全系数增加。据了解,当地居民有70%都参股了钰沣公司,每户有2到3人在企业上班,户均收入较以前提高了4倍。
目前,花垣县锰矿硐和铅锌矿硐已由1227个减少到200多个。按地域接近性、矿块结构、资源储量等原则,锰矿山已由31个采矿区整合为5个,其中4个区域已全面完成整治整合,证照齐全,实现合法生产。铅锌矿山36个采区也已完成整合。
花垣县政府办副主任付左斌告诉记者,在推进整治整合的过程中,该县同步推进矿产品加工企业的战略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上下游联动,实现整个产业链整合。
新澧化工出资搬迁295户受灾户,地质灾害区变身现代农业产业园
5月22日,澧县澧阳镇澄坪村地质灾害安置点。40出头的李林初一家7口,住在一栋3层小楼,距离原来的家有400多米。他告诉记者,补偿安置都已基本到位,只是受灾严重的田地已不能耕种;受灾稍轻的地,只能种点黄豆、棉花之类的作物。
为减少当地农民损失,引发地质灾害的矿企湖南新澧化工有限公司,返租沉降区田地进行农业开发。“今年每亩的租金是1400元。”李林初说。
澄阳村,位于新澧化工的芒硝矿开采点附近。5年前,无序采矿引发矿区附近发生地面变形下降、局部塌陷裂缝等地质灾害。澄坪村和临近的水莲村、石虎村,形成了160多亩的主沉降区和300多亩的周边沉降区。地勘单位鉴定,这一地质灾害点需搬迁农户达295户。
“谁诱发,谁治理”!这是澧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定下的一条铁规。
新澧化工一共拿出3500多万元,进行居民搬迁、地质灾害环境治理。目前,295户居民已全部搬迁完毕。
"一搬了之,一赔了之",还是不能解决受灾居民的根本问题。”澧县国土局副局长胡兵介绍,在澧县新澧化工芒硝矿、中武煤业和方石坪镇涂河石煤矿区,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矿区环境恢复治理一直是重中之重。
在整治过程中,澧县尝试将环境恢复治理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产业开发实现各方共赢。
去年新澧化工引进投资者,共同组建澧县城头山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对受灾废置地进行农业产业化开发。
按规划,澧县城头山农业科技产业园,首期将包括地质灾害区在内的3000亩土地利用起来,按每亩地400公斤稻谷的市价标准,向农民返租15年;平整复垦土地,重建灌排系统,建设无公害水稻、葡萄园、有机黑茶园、花卉苗木园、水产园及生猪养殖基地,发展高效集约农业。
这一项目上马,让村民看到了这片土地重新“活过来”的希望。
村民既可坐享土地租金,还可在产业园里“更专业地耕作”,一份土地享受两份收益;对引发地质灾害的矿企而言,也将卸下长期赔偿和治理“负担”,还培育了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新澧化工负责人胡盛艺称,目前,产业园已与当地70%以上的村民达成土地流转协议。计划明年动工,当年就将产生初步收益。3000亩复垦地开发建设,共需5000余万元投资,预计三四年就可以收回基本投资;下一步,产业园的规模还将扩大到周边万亩。据介绍,这是在省内恢复治理地质灾害区环境矿区中,率先实施农业产业园开发且规模最大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