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信息
- 挑战“地球第三极”
- 录入时间: 2015/11/16
- 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带,素有“千山之巅、万川之源”之称。在这片相当于河南省全省面积的土地上,人口只有1万多,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也是一个挑战人类生理极限的地方。
然而,就在这里,却活跃着一群充满青春朝气的地质人。四川地矿局403队的物探人,怀揣找矿梦想,奔赴荒无人烟的青藏高原,挑战人类生存极限,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圆满完成了400平方公里的磁法扫面工作。
体验生命极限
今年,403队物探所通过竞争性谈判获得四川地调院《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江玛—赛登地区四幅矿产地质调查》项目2015年度的1:5万磁法扫面工作。为尽快开展工作,7月初,项目组队员行程5000多公里历时9天才到达项目所在地——阿里地区革吉县。由于工作区位于“羌塘保护区”,开展工作必须得到相关部门和地方许可,项目组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办理完成相关手续后直到7月27日才准许开展工作。
由于工作区最高海拔达5300多米,即使他们选择了一个相对平坦、海拔相对较低的地方搭起帐篷安营扎寨,海拔也有4600多米。队员们每天野外作业,都必须翻越至少一座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虽然队员们在出队前已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接下来的经历却让他们深切地体验到什么叫“生命极限”。
初到阿里,稀薄的空气给物探队员们的呼吸造成很大的困难,大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高原反应。干燥的天气、超强的紫外线,让队员们刚到住地两三天就个个嘴唇干裂、脸上手上晒脱一层皮。昼夜温差大,天气变化无常,好几名队员相继感冒。白天,在火红的太阳照射之下,帐篷内酷热似蒸笼;夜晚,呼啸的狂风刮得帐篷沙沙作响,让人难以入眠,有一次帐篷都险些被刮走。
与艰辛寂寞为伴
除了高原反应,一个个接踵而来的困难,让队员们猝不及防。生活上的最大挑战,莫过于生活用水的严重缺乏。因为附近的河流湖泊全是盐碱水,队员们只得自己动手,在干枯的河道里开挖水坑,然后把坑内渗出的水澄清后作为生活用水。然而即使队员们用水再节约,一个水坑也仅能维持几天时间,又不得不另挖水坑,直到出水的地方都挖完,实在找不到水时,他们只能在附近一条牛羊饮水的小水沟里取水。阿里地区生活物资匮乏,项目组10多天才能下山到县城买一次菜,值班车一个往返就要跑200多公里的便道,能常常吃上新鲜的蔬菜也是一种奢望。
除了艰苦的环境,队员们面对的困难还有疾病。高原上即使患感冒也不能掉以轻心,更何况发高烧了。
一次,一名队员发高烧,项目组立即将他送往县城治疗,没想到途经一个沼泽地,值班车却出了故障。而到县城还有100多公里,幸好大家在车上找到了一个配件,把车修好了。待值班车赶往县城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这时县医院早已关门,于是他们就找了个医疗所马上给队员输液治疗。由于治疗及时,这名队员很快得以康复。
在世界屋脊,物探队员们面对的不仅是艰辛,更多的是寂寞。无论是住地还是工作区,手机打不通、电视看不了,上网更是奢望,近乎与世隔绝。组里有一台收音机,尽管只能收到少数几个台,而声音比较清楚的却只有一个台,但这台收音机却成了队员们的抢手货,一有空余,大家便抢来收听新闻节目,了解外面的世界。
超负荷运转
条件恶劣,队员们从没报怨过,也没有人打退堂鼓。为确保野外作业早日完成,物探队员们不断挑战自我。
在高原的33天,野外作业时间就占了28天,尤其是在最后的一段时间里队员们连续奋战14天,终于赶在大雪封山之前完成了全部野外工作。
无论刮风下雨,他们总是早出晚归,天刚亮就出发,下午5点多回到住地,有时晚上8点多才归来。住地离工作点尚有三四十公里的距离,队员们每天乘值班车到工作点,然后徒步登山开展磁测工作。由于磁法测量比例尺小,工作路线长,每个组2个人,每天至少要完成直线距离10多公里的磁测工作,徒步就要行走30多公里。而他们每天走的根本不叫路,是一望无际的荒山野林。据队员们说,有一个班组一天竟然完成了直线距离17公里的磁测,那一天他们就徒步行走了50多公里。队员们每天要负重磁法仪器、干粮、饮用水等随身携带的必需品10多斤,而采样的日子他们负荷更重。每天归来,队员们恨不得倒头便睡。
辛勤耕耘换来丰收果实
春种秋收,队员们的艰辛付出换来丰硕回报。
短短的一个多月,项目组不仅圆满地完成了磁法扫面工作,而且发现了多处矿化点,那一份份沉甸甸的原始资料正是每个队员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四川省地调院、西藏地调院的专家对项目野外资料检查验收后评为优秀,专家们对项目组的野外工作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提供比较完善的原始资料,各级质量监管比较到位,小伙子们很不错。”
良好的精神风貌,丰硕的工作成果,给合作伙伴四川省地调院及相关单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赢得了信赖,也为项目的延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